以案说法丨中老年人应当防范的理财陷阱

  导读

  对于中老年人,理财的含义往往是保本生息,且利息越多越好,如果还有额外的赠品,那自然更为欢喜。于是乎,有些人便将主意打到这些中老年人身上,通过天花乱坠的许诺和花样百出的赠品吸引中老年人购买那些表面上高息但实际上无本息保障的理财产品。某些中老年人,或者贪图高额的利息或者贪图精美的赠品,对合同不加审查、对签字不加谨慎,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可能一着不慎,就陷在到理财陷阱中,以致于最后追悔莫及。

  典型案例

  老张听熟人介绍,有一个公司正在销售理财产品,5万元起存,存5万元即可月返3500元,上不封顶。老张觉得有点不靠谱,高回报肯定也意味着高风险,但余钱存银行的利息太低且熟人确实因此获利,于是忍不住想试试。老张先向该公司购买了5万元的理财产品,后果然每个月都按时返了3500元。三个月后,老张觉得试验成功,于是将家里的一套房子卖了,将房款80万元全部投入该公司的理财产品。起初的半年,老张按月拿收益,心理美美的。但突然半年后的某一天,一起和他投资的伙伴告诉他,公司关门了,员工也都也跑路了。此刻,老张方知被骗。老张在子女的陪同下去报警时,才发现被骗的不只他一人,案件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中。

  如何防范理财陷阱

  近年来,股市风险大,房价上涨快还限购,老百姓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度越来越高。但随着各类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一些骗手和骗局也应然而生,他们利用老百姓对金融、法律知识的不了解,或者通过初期设计一些虚拟的理财项目引诱中老年人投入购买,在聚集大量资本后又卷款跑路;或者为自己的高风险理财产品构造一个低风险的外表,诱使中年老人购买后却较难赎回。对此,中老年人应该做到如下四点

  一、购买前切莫轻信熟人,不看法律。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理财产品的设计有《证券法》《基金法》等法律规定予以规范,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也单独制定了规范性文件。相应的主体是否有设计和发行理财产品的权利,相应的理财产品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这些光靠熟人的经验还远远不足。当前非法集资、诈骗花样百出,因此中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前,除了重视信息披露外,还要多读多问,多方面了解法律、金融等知识,谨防上当受骗。

  二、签合同切莫只签不读只听不看。签订理财合同时,务必看清合同载明的相对方是谁。如果合同的相对方是银行,那才是真正的金融委托理财合同;如果合同的相对方是一般的理财公司,那么就和银行无关。对于合同的内容,要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有写在合同上的承诺才是有法律效力的承诺。

  三、买理财切莫只重收益、不观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是相伴而生,同比增长的。作为一项理财产品,其收益越高,说明亏本的风险越大,所以投资一项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就相当于在进行一次冒险。尤其对于一些打着投资理财名号,实则故意圈钱、伺机跑路的理财公司,唯有以高回报作为吸引,才能实现短期快速圈钱的目标。投资人前期所获得的高额回报以及珍贵礼品,与其说是理财公司的回报和馈赠,不如说是投资人自己买单。因为一旦理财公司圈钱跑路,无论是本金还是收益,都将是竹篮打水。

  四、选理财切莫只观面子、不重里子。对于公司资本、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知识,中老年人通常都是一知半解。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公司大楼辉煌亮丽,赠品高端大气上档次,对于很多中老人来说就是实力的象征。但事实上,对于公司资本而言,除了注册资本这个名词,还有实缴资本的概念,营业执照上登记的注册资本10亿不代表公司的账面上就有10亿,更不代表公司在发生债务危机时能够拿出10亿来偿债;对于公司大楼而言,虽然外表辉煌亮丽,但极有可能只是租来的;对于高端奢侈的赠品而言,只能说是营销的手段和策略,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已。